998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代十国往事 > 五代十国往事 第930章 谁杀了李景遂

五代十国往事 第930章 谁杀了李景遂(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李景遂精心伪装了十三年,如今终于以请求归藩的形式暴露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他必死;李弘冀获得了军队和文武百官的拥护,行事果敢刚决,擅专和擅杀的行为直接刺激到李璟最敏感的神经,李弘冀距离弑父夺权只差一步之遥,所以他必死。

李璟从来没有想过要传位给弟弟李景遂,也不想过早地传位给儿子李弘冀。“皇太弟”和“皇太子”是李璟在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而已。只不过,李璟没有开天眼,他也不知道自己会年纪轻轻(46)就过早地离开我们。

史官们虽然帮我们隐藏了足够充分的线索,充分到让我们足以推理出真相,但他们还是刻意地强调一下“真相”:太子李弘冀不争气,李璟决定废太子而传位太弟,太子杀太弟之后又突然染疾暴亡……

史馆编修们是一时糊涂,还是别有用心?

当然是后者,因为他们实在是迫于无奈。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提示几个关键词:宋朝,兄终弟及。

噩耗传来,李璟先是表示不信,年纪轻轻才38岁,怎么会突然暴毙呢?左右人禀报,说李景遂到了洪州就生了一场怪病,病中告诉左右,说玉皇大帝让他到天宫里代替许逊。许逊,晋朝道教人物,传说中的仙人。

李璟这才宽慰了不少。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查出李景遂是死于中毒,并且幕后真凶是太子李弘冀,于是宣布废太子,而李弘冀也紧随其后离奇暴毙,据说是看到了李景遂的冤魂索命,惊惧而亡。

史书上言之凿凿,说是李弘冀毒杀李景遂。

试想一下,李景遂为何会轻信所谓的谗言而杀死袁干?袁从范又真有毒杀皇弟、准储君的胆量吗?在时间如此仓促的情况下,被投毒的饮料怎么会这么顺利地送到李景遂手中而不被发现?

再提炼一下人物背景:袁从范是昭庆宫使,也就是李璟的心腹;他的儿子袁干是洪州都押衙,掌握洪州牙兵,也就是掌控着李景遂的贴身武装力量,与李征古一文一武监视、威慑着李景遂……是不是细思极恐了?

结合前文提到的某些割据政权,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凡是兄终弟及的,都要高度赞扬,比如荆南高保融,传位给弟弟高保勖而非儿子高继冲;凡是父死子继的,基本都是反面教材,比如为了传位给儿子而把所有弟弟都杀了的南汉刘弘熙,史官们对他简直是批倒批臭、批得体无完肤,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北宋初年,兄终弟及是政治正确,是所有人都不敢触碰的政治红线。

这就是宋朝史官必须抹黑李弘冀,嘴上硬说李璟要废太子而传太弟的原因。然而史官的身体却很诚实,煞费苦心地把真相隐藏在字里行间,若有若无地露出了蛛丝马迹,等待绝不人云亦云的南无臭蛋抽丝剥茧,才让真相重见天日。

此处应有掌声,请停顿三秒。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重新审视:李景遂身边密布李璟的眼线,如李征古、袁干等人,所以……如果是李璟要置李景遂于死地的话,是不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想一想李璟对李景遂的猜忌,以及李景遂“两个南唐,一昇一洪”的潜在威胁。李璟其实有着比李弘冀更大的作案动机,更有作案的能力。

也许李璟才是毒杀李景遂的真正主谋,而李弘冀只是背锅侠,并且很快就遭到灭口。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不传弟、不传子,李璟究竟要闹哪样?

其实这里有个小小的误区,一个容易被混淆和忽略的概念,杀人和传位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古往今来,帝王永远是最无情最冷血的,在他们的字典中,根本没有所谓的亲情,手足相残、父子相杀的丑闻屡见不鲜。不管是兄弟还是父子,谁威胁到皇上的统治,谁就会荣登死亡名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