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文明破晓 > 第663章 友邦惊诧论(六)

第663章 友邦惊诧论(六)(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沙赫特继续介绍了苏德合作的经历,德国魏玛政府见到英法是不可能允许德国继续发展军事工业,从1921年开始,苏德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济、贸易及军事协议,德国向苏联提供资金、技术、人员和设备等秘密援助,作为回报,苏联允许德国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工业基地和训练基地。其中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1922年《拉巴洛条约》的签定。

基于条约,1922年德国向苏联提供了7500万金马克的低息贷款来购买德国的工业设备,3年后又追加了高达3亿金马克的低息贷款。在此基础上,苏联兴建了第一个现代化的年产3万吨的电解铝工厂;扎波罗热大型钢铁厂也是在德国专家和贷款的基础上才得以成形。虽然苏联现在的超级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主体部分由美国人指导完成,但是核心部分却是用了德国西门子的发电机,其配套输变电装置也是西门子公司提供。

1926年,德国总理施特雷泽曼与苏联签署了《柏林条约》,重申并加强了1922年魏玛共和国与苏联签署的《拉巴洛条约》。这项条约允许德国在苏联利佩茨克秘密开设的战斗机飞行员培训学校,德国空军得到了偷偷发展。不过,苏联人也利用这个学校培训了1万多名飞行员。

不仅如此,德国为了避开《凡尔赛和约》的军事约束,还在苏联开设了喀山坦克学校和特宾卡毒气实验场,使得德国军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苏联红军也利用德国人的先进理念和设施、装备,大力发展了自己的装甲部队。

1922年到1927年,德国向苏联输出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专家。1931年,德国在苏联技术人员数量达到巅峰,超过一万人,比美国的工程师与技术专家还多。

由于中国在建设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其技术方向和工艺参数与欧洲的不同,很大一部分技术领域一片空白,欧洲不仅不具备这样的技术,甚至连这方面的研究都没有。这就形成了一个现实中的悖论,如果中国希望利用欧洲企业的技术解决问题,就存在技术外泄的风险。如果中国靠自己搞定了这些技术,只是给欧洲技术参数,要欧洲企业按照这些技术参数标准生产产品,那么中国企业自己就能搞定,何需向欧洲企业下订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中国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发展,技术安全的挑战,甚至是对中国要建立的全球化秩序的挑战。如果中国只是垄断了世界上的所有技术,粗暴的将其他国家推到一边去,利用中国的先发优势维持中国的绝对领先地位,这种态度是不可能建成中国领导的全球化新秩序。

但是现实中的压力也始终存在,如果中国过早的让技术外流,就会出现竞争失败的可能性。而中国竞争的失败,在何锐的同志们看来,就意味着中国的失败。

到底怎么才能说服同志们,这才是何锐面对的最大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工业国,再不是何锐一个人下道命令,整个国家经济就能通过简单的执行命令达成目的的时代。非得有出色的领导们去负责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共同进步才能让中国最高效的发展。而人类社会都期待这样良好的合作,但最缺乏的无疑就是这样的良好合作。

当何锐在这些事情上烦恼的同时,里宾特洛甫也失望的乘坐上了中国到欧洲的航班,返回德国。现在中国的航班是快速往来中国与欧洲的最快速交通工具,能够持续飞行6000公里的飞机使得人们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跨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超长距离,让交流变得更加简单轻松。

沙赫特当然知道纳粹党对苏联的看法,他先讲述这些的目的就是希望希特勒能够不受纳粹党狭隘的意志形态的影响,能够基于现实做出明确的选择。当介绍完这些后,沙赫特停下来,等着希特勒对苏德合作做出评价。

希特勒注意到了沙赫特的想法,他平静的问道:“沙赫特先生认为接下来合作领域在哪里?”

见希特勒并没有反对的意思,沙赫特当即答道:“根据我们对苏联市场上的调查,现在苏联最不缺乏的就是民用消费品的供应。”

希特勒听到这里,眉毛不自觉的微微上挑,沙赫特的描述的确出人意料。民用消费品的供应可不是小事情,小到布匹、瓶瓶罐罐,大到自行车、收音机等生活消费品,每一项都需要相当的投入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希特勒政府是尝试通过定量供应的方式来解决德国的民用品供应。却没想到苏联竟然先解决了这面的问题。希特勒等着沙赫特做出解释,落后的俄国是怎么解决了先进的德国都十分为难的事情。

里宾特洛甫刚回到德国,就想向希特勒汇报,却得知现在希特勒正在与沙赫特交谈,时间安排需要往后排。里宾特洛甫感觉很是不解,难道中德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在希特勒眼中已经不重要了么?

这么想就有点小看希特勒了,因为希特勒此时正在与沙赫特讨论苏德经济合作的领域,这对于德国来说是更加迫在眉睫的大事。

“元首,艾伯特总统说过,如果他们(这里指英法)拿走了我们的所有武器,大战一旦又一次爆发,那我们可怜的孩子就只有拿起棍棒来和他们博斗了。”沙赫特讲述着他老上司说过的话。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希特勒神色严肃的听着,只是听到艾伯特的名字,希特勒心中就一阵不快。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艾伯特一向被认为是软弱、向英法妥协的代表,名声很差。不过连艾伯特都认为决不能接受凡尔赛条约,希特勒倒也不奇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